行业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黑臭水治理聚拢千亿效应
时间: 2017-02-16   浏览:1067   【加入收藏】  【字体:

   距离《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黑臭水体治理,已过去近两年的时间。如今,我国黑臭水体治理进展如何?什么样的技术路线被视作对症良方?与此同时,若要实现“十三五”黑臭水体治理目标,一场千亿级整治行动正吹响号角。

  “截至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截至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2015年4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水十条)正式印发,其中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引发业界关注。自此,黑臭水体被纳入“十三五”期间治水的重头戏。
  随即,在由住建部与环保部印发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中,城市黑臭水体亦得到了更为明确的治理目标:到2017年底,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到2020年底,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 
  国家有了规划要求,各地竞相“硝烟四起”。据《中国环境报》报道,目前,北京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已开工建设的占全部建成区的79%。上海市已完成整治和已开工实施整治的黑臭水体共计27条段,占建成区黑臭水体总量的48%。截至2016年9月底,广东省广州市全市35条黑臭河涌整治工程共计113个子项,累计完成工作量的63.60%。历经多年有效实践,在对五水共治持续发力的同时,浙江现已完成黑臭河整治5100公里,消灭垃圾河6500公里。
  然而即便如此,来自权威媒体的报道消息称,在全国1945个黑臭水体中,治理完成的流域仅占总数近5%,尚未完成治理河道长度7200公里。黑臭为何难治?技术路径的不确定,被视作黑臭水体难治理的根源之一。事实上,由于城市河道普遍存在税源不稳定、流速缓慢、自净力低下等水质特性,污水进入河道后,不但不能实现自我净化,并随着水源逐步恶化,进而衍生出“黑臭”的状态。 
  在此情况下,无论是源头控制也好,亦或大力清淤也罢,如不能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水体治理也是难得到真正治理。但亦有观点认为,黑臭水体治理仍待分步骤、分规划的系统性治理进程,短期即采取急截污净化,在感官上消除水体刺激性;长期则着力于综合施策,标本兼治。除了技术路径不同外,较长的立项审批周期、综合协调整合力度大、易受气候环境与温度限制等也是造成黑臭难治的掣肘因素。
  但同时,与规划标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刚需正愈发凸显。众多业界人士指出,在各地铁腕治污及国家顶层设计的双重助推下,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将愈发强劲。按照《“十三五”污水处理及再生建设》,未来5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中控源截污涉及的设施建设投资约1700亿元。 
  具体来看,包括涵盖前端点源控制、后端面源治理、污泥处理、城市供水设备、水生态环境综合服务等板块的水处理企业拟迎实质性利好。据E20研究院研究分析,环境产业一级开发商、重资产环境集团(首创股份、北控水务)、区域环境综合服务集团(北京排水、云南水务)、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碧水源、博世科)、装备材料制造商(南方泵业)等水处理中坚力量将率先喝上“头啖汤”。
分享到:
上一篇:营山县城饮用水源工程预计3月初开工
下一篇:农村环境整治:800亿水处理市场成重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