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一江春水出巴渝 重庆多措构筑长江生态走廊
时间: 2016-10-21   浏览:766   【加入收藏】  【字体:

  679公里,是母亲河长江在重庆的旅程。流经1个千万人口的主城,流经9个几十万到百万人口的区县,母亲河的水质却奇迹般地变更好了。“变更好了”,为了这四个字,重庆人坚持绿色发展,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五大环保行动,踏踏实实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累计完成生态环保投入近千亿元。

  2016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重庆召开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这是首次将改善长江生态环境放到第一位的规划设计,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自然展现,是一个将长江的命运提升到文明传承高度的历史判断,是一次以长江为发力点推动中国生态转型的战略抉择。两个月之后,这篇讲话的精神落实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拉开了新一轮保护与建设的帷幕。

  当然,在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上,总会存在二选一甚至多选一的“两难”“多难”问题,长江经济带建设同样也不例外。而重庆坐拥679公里的上游长江,为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重庆市委明确并始终坚持“五个决不能”底线,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2月14日,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会议指出,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连接点上,是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大航运中心之一。

  要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多措并举,推进航道畅通、枢纽互通、江海联通、关检直通,构建铁公水空一体化、内畅外联、互联互通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切实增强服务、集聚、辐射能力,更好地发挥重庆承启东西、沟通南北、通达江海的作用,更好地发挥重庆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基于上述背景,水质,只能变好不能变坏。在重庆市江津区双福新区,产业快速发展,人口大量集聚。每天,18万居民的生活污水和部分工业废水汇入双福污水处理厂。目前,重庆建成各类污水处理设施978座,长江干流水质保持在Ⅲ类。

  森林,只能增加不能减少。重庆为此划定三条生态红线:林地不能低于6300万亩,森林不能低于5600万亩,耕地不能低于3300万亩。“十二五”期间,重庆森林覆盖率从37%提高到45%。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长江大保护,重庆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底线思维,坚守绿色本底。在重庆市环保局副巡视员曹巨辉看来,着眼于三峡库区生态修复,重庆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了1万项水污染防治项目,治理水土流失8560多平方公里,并在全国率先实现乡镇环保机构全覆盖。

  此外,重庆还加快环保投融资体制改革。“一是设立规模为10亿元的全国第一支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以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保领域;二是成立重庆资源与环境交易所,建立统一的污水、垃圾、废气排放权指标交易平台;三是成立重庆环保投资公司,采用‘PPP投行’模式,获得银行授信150亿元,推动全市乡镇污水处理‘投、建、管、运’一体化。”曹巨辉说。

  绿色发展成为时尚。当前,重庆正不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特色效益农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切实减轻环境压力和负荷。建立全过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源头保护、过程监督、事后执法。两年多来,重庆整治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企业1.2万余家,处置易引发环境污染的突发事件116件。

  而在“十三五”时期,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重庆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着力点。未来,重庆将进一步健全资源总量管理、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推进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建立生态保护成效与生态补偿挂钩分配机制。

 

分享到:
上一篇:五部门发文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污水、垃圾处理等行业
下一篇:全面推行河长制要破解三道难题